隨著疫情發展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專家:可能性小

人民網北京4月20日電(薄晨棣)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受沖擊。疫情會給國際經濟形勢帶來怎樣的改變?會對全球產業鏈產生什么影響?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接受強國論壇專訪并對上述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外貿企業應把握疫情帶來的機遇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外貿發展受到嚴峻挑戰。根據海關統計,1-2月份,以人民幣計,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9.6%、15.9%和2.4%。
在4月10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商務部表示,外貿企業近期普遍面臨在手訂單取消或延期,新訂單簽約困難等諸多問題。
有輿論擔憂,隨著疫情發展,不少外資企業可能會在疫情后將工廠搬出中國,分散風險。對此,霍建國表示,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的可能性很小。中國有自身的競爭優勢和魅力,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和完整的工業體系、熟練的勞動力等,都是支撐全球產業鏈的基本要素。
霍建國認為,因疫情沖擊,短期內外貿企業會面臨困難,但危機中也存在著機遇,這既需要政府全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自身也要努力克服困難。“目前看來,整體沖擊是階段性的。疫情期間,海外一些消費品市場的短缺,可能會造成對部分商品需求的大幅上升。外貿企業在看到困難的同時,也要捕捉機會。現在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還不是很均勻,可以尋找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和國家來繼續拓展市場,保證企業生存。”
疫情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催化劑
在一些產業受到沖擊之時,疫情也成為部分新興產業發展的催化劑。霍建國對記者表示,疫情加速了新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例如在線教育、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行業都有著很大潛力。要有針對性地解決數字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支持相關企業加快發展。“中央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個決定是很有必要的,保證5G網絡的全面應用,通過提速來滿足現有網絡服務消費的一些障礙。”
此外,霍建國認為,全球價值鏈中間產品的生產環節可能會因疫情出現短缺并進行調整。“中國較早意識到價值鏈中一些中間品的保供問題,國家近期加強了對加工貿易的扶持力度。IT產業、汽車產業、醫藥產業的中間品在中國的生產量都比較大,這就需要我們能保質保量供應、同時和合作企業保持良好溝通,避免脫離全球價值鏈的合作。”
提振消費信心 釋放消費潛力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釋放消費潛力成為提振經濟的關鍵之舉。近期,部分地區紛紛推出并發放總金額從幾百萬到上億元不等的消費券,以激發消費需求。針對此舉,霍建國表示,派發消費券只能階段性地啟動或刺激消費。長遠來看,要注重全面提升整體的消費供給服務,在消費環境、產品質量等方面展現出新的服務氣象,使消費者有消費的信心和興趣。“第一階段拼的是抗擊疫情,第二階段拼的是恢復、修復經濟的能力。短時間內能夠把經濟穩住,甚至能夠讓人們重新煥發出對經濟增長的良好預期,這對于穩消費有直接作用。”
霍建國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較大,外部環境需求的停滯,也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利。要認清當前面臨的困難局面,適當對經濟增長目標做一些調整。“中國經濟體量大,如果我們能加大調控力度,穩住經濟,實現率先繁榮發展,這對世界經濟也是一個巨大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